在达濠岛中部要冲之地,有一个形似覆鼎的小山丘,这里就是驰名粤东的珠浦村。
珠浦村前临直通南海的濠江,后有岛上最高峰的香炉山北狩,缓坡坦地,溪山明秀,沃野辽阔。果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祖辈辈的珠浦人聚居在“覆鼎”之上,滋养了一种背靠背一致向外的精神与气质,滋养了全方位向外的发展意识。珠浦人视野开阔,意识超前,胆识过人,刚柔相济,有过人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因此,他们对待挫折处乱不惊、从容应对,碰到困难坚忍不拔、永往直前,善于把握机遇推进事业大发展,为朋友两肋插刀仗义疏财。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那么这是一种谋大事的性格,这是一种成大业的性格。上世纪八十代,他们以这种独特个性叱咤风云、打拼天下,一个没有行政级别的乡村拥有遍布全国28个市(县)的300多支工程队,成为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事实上,珠浦人今天成就的事业,无不闪烁着深厚而独特的人文精神的火花。
当翻开珠浦的历史画卷,黄耀武、黄庭经、黄大兴、黄友薰、黄庆云……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不仅使我们感受到自古以来珠浦英才俊彦众多,又感受到这种深厚而独特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善于把握机遇的黄耀武
清嘉庆年间,濠人流传:“河西死国师、河东涝屎镇”,以此形容当时濠江一带名闻朝野的两大人物。其中“河东涝屎镇”指的是珠浦的黄耀武。据记载,黄耀武嘉庆十二年任海口参将,十四年调任春江协镇,十六年升任福建省总兵。说起“涝屎镇”,还真有一段传奇故事。家境贫困的黄耀武长得五大三粗,自幼尚武,练就一身好武艺,身居海岛的他目睹东夷倭寇骚扰百姓为害梓里,毅然投身从戎抗击矮寇。从戎未久的黄耀武被安排留守前沿海防,有一夜由于拉肚子多次上厕所,刚巧那一夜倭寇密谋偷袭清军,但他们发现清军阵营中有清兵频繁游走,以为对方早有准备,预谋已被识破,不得不赶快退兵。梦中惊觉的清军最高指挥官得知,由于一名普通士兵而避免了清兵的一场灾难性的惨败,急忙召问其故,黄耀武不好意思说出实情,乃以为防不测加强守卫以策安全为搪塞,不期受到指挥官大加赞赏,并当即给予破格提拔使用。潮汕口头禅“涝屎假积极”正由此出处。黄耀武很好地把握了这次人生的风云际遇,战场上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所率领的清军往往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殊立奇功,自此官运一路亨通,很快被提升为参将、镇台、总兵,成为当时濠人从戎中级别最高的一位朝庭重臣,为父老乡亲争光。功成名就的黄耀武不忘报答养育他长大的家乡与故人。小时候到后溪放养必须翻山越岭山路崎岖难走,让他深刻体味到乡人劳作的辛苦与多艰,显达之后他出资让人修筑了珠浦至后溪的澳仔岭路。这条山道依山而建,全部用大石板铺筑,长达8000多公里。几百年来,澳仔岭路承载着乡人无尽的希望与梦想。黄耀武这种好男人当自强的精神,影响着后辈珠浦人建功立业。
行侠仗义的黄庭经
黄庭经幼时得小儿麻痹症而跛足,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高中举人,被乡人叫“拐脚举人”。传说黄庭经的祖母葬于一处山居正穴,风水先生说其后代将出13名举人。风水修好后不久,他的祖母托梦给他的父亲,说她的背好似压到活物,奇瘁难忍,事母至孝的黄庭经的父亲果以为真,便擅自主张起棺查察,当棺木刚刚抬起之时,矿里猝然跳出一十三只蟾蜍,其父方知不妙,匆忙之间举竹枝将最后跳出的第十三只蟾蜍击落矿里,由此伤及大腿,这便是“拐脚举人”传奇故事。黄庭经自小聪颖过人,领悟能力特别强,《四书五经》一学就会、一点就透,且喜结交,豪爽仗义,深得乡人赞许,高中举人后更远近闻名。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因修筑行苑受到乡邻的弹劾,于是朝庭派钦差专程到地方调查,要治方耀的罪。方耀急忙延请州府九县举人商量对策。正当大家感到束手无策之际,黄庭经越众而出,向总兵献计将行苑改名为“金兴书院”,说成为读书人设置学习场所,并据此由九县举人联合向朝廷保奏。方耀与众人认为此计甚妙。想不到奏章写好之后,又碰到了新难题:究竟由谁第一个在奏章上签名?由于怕受株连没有人敢冒此险。但见黄庭经将奏章落款处折成罗盘形状,然后提笔第一个在奏章上签名,依次题签,分不清谁先谁后,终于顺利的解决了签名难题,也因此使方大人的乌纱帽得以保住。时年澄海县有九名举人文韬武略名噪一时,但经此一事,潮人不由笑叹:“澄海九只牛,不如砂浦一只三脚蟾蜍。”为了报答黄庭经,总兵大人对他格外器重,往往言听计从,世人因此戏称“拐脚举人书房通衙门”。黄庭经也充分利用总兵大人的信任而为州府百姓以及乡人办了很多好事,获得了“岭南第一举”的美誉。当今珠浦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蔚然成风,贤达之士热心福利事业,不正是秉承祖先好善乐施的禀赋么?
淳厚质朴的黄大兴
出生于清同治年间的黄大兴,长于武术世家,祖上屡中武举,武德彰显后代。时年盗贼四起,抢家劫舍,乡人习武成风。黄大兴自幼习武,深得公父真传,他生性淳厚质朴,对于父亲布置的功课只有加量完成,精益求精,从不偷工减料,因此很快练成一身好武艺,不仅在乡里难逢敌手,而且远近闻名。武艺练成之后,黄大兴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科举比试,一路过关斩战。在省举会试时,急于表现自己的黄大兴一时失手将刀掉落,眼看多年的多年辛苦将付诸东流,黄大兴横生一计,飞起左脚脚尖,踢起地下大刀,抖动右手,把刀接住继续表演。这样,黄大兴不仅巧妙地掩饰了一时失手,而且这出其不意的招式博得满场喝彩。但这一破绽却逃不过主考官的眼睛,他把黄大兴召至跟前盘问,黄大兴据实禀告,他的诚实深得主考官的好感,将他录取为举人。后来,黄大兴在乡里开了一家武馆,教习乡人武艺,倡导尚武精神,以武强身,以武保家卫国。在珠浦北闸的武馆旧址中,我们分明还能感受到当年侠影拳风的热烈场面,至今保存着黄大兴当年习武之用的两块形似元宝的大石,人称“武举石”。
一代潮乐名家郑森耀
郑森耀出生于旧中国的官宦之家,他父亲曾任潮阳北区署长,因不满日本鬼子无故欺压百姓,打抱不平与其抗争而遭毒打致死。幼时失去父爱的郑森耀虽命运坎坷,但却天资聪颖,有过人的音乐天才。他从小爱乐如命,自行研习,勤学苦练,尤其在领奏乐二弦演奏上颇有心得,于是发起成立松石友乐社,在达濠音乐界崭露头角。有一次,他在乐社主持排练潮乐演奏时,发现有一位儒雅中年男子从旁观赏,且脸上流露不豫之色。年轻气盛的郑森耀当即向中年男子发出挑战,提出以自己拿手的二弦作为演奏乐器,谁胜谁为师。想不到中年男子二弦演奏技艺高超,明显技高一筹,郑森耀完全折服,当即跪拜中年男子为师。原来该男子乃是名满潮汕的潮乐第一人杨广泉,他发现郑森耀二弦演奏颇具潜质,有心收郑森耀为徒,因此在郑森耀演奏时故意表现出不豫之色。郑森耀得名师悉心授教,自此技艺大进。解放后参加汕头市潮乐改进会(后更名曲艺团),出任导演,潜心培养潮乐下一代接班人。1963年,带领汕头怡香潮剧团赴省参加潮剧会演,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并接见。他桃李满天下,一生培养学生无数,其中有达濠盲人乐师蔡秋标、鲍浦陈寿添、侨居泰国杨耀楷等等,弟子遍布海内外,不乏当今乐坛高手。郑森耀退休后,热心发展家乡文化事业,在各种民间音乐会演活动中,每每能发现他矫健的身影。郑森耀于2004年辞世,终年83岁。可以这么说,他的一生是在学乐、研乐、奏乐和传乐中度过的,他把生命熔铸在自己所酷爱的音乐之中。
笔者在珠浦工作了十余年时间,目睹珠浦历经风风雨雨,期间有高潮、有低谷、有发展、有徘徊,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珠浦从来没有丧失发展的航向与前进的动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他们始终选择豁达、自信、坚守、拼搏、进取,“咬”定发展不放松,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上帝之手”牵引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掩卷暇思,一个个的先贤俊彦的鲜活形象仿佛不停地在我眼前跳跃,尤其是他们宽广胸襟、深谋远虑和巧于应变的禀赋,古道热肠行侠仗义的大气,以及对乡土的挚爱与眷恋,对待人生事业的感悟与态度,无不给后辈以发人深省的思考与启迪。也正因为如此,珠浦人秉承一代又一代的先祖遗风,承继了深厚而独特的人文精神,使不见经传的珠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至今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
难道这不正是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吗?
(本文作者:濠江区委调研室副主任吴秋成)